10/26 休診一天
標題:
消化性潰瘍
內容:

        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,胃及十二指腸粘膜,因胃酸及胃蛋白酵素的作用,造成粘膜損傷或深入組織的潰瘍,常見的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,是同一類的慢性消化性系統疾病。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,從幼兒至年長者都有;而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年齡約在20至40歲左右,起因多為壓力和飲食習慣不良。

        胃潰瘍的疼痛大部份發生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,疼痛持續三分鐘以上,在胸部下方到上腹部之間會有灼痛、刺痛感,是為胃潰瘍的『飽疼』。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是發生在飯後 3 ~ 5 小時,疼痛主要在腹部上方一小部份,少量飲食大多可解除疼痛。即所謂之『餓疼』,是兩者最大不同點。少數患者其疼痛現象不明顯,但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出血、 壁穿蝕、穿孔或阻塞等危及生命。

        發生的部位雖表現於胃、腸,但其發病卻與肝、脾、胃的病變關係密切,發病的原因大多由於精神刺激、過度疲勞、飲食不節和脾胃虛弱等,導致肝氣鬱滯、脘腹痞悶,中醫屬「吐酸症」或「胃脘痛」。

        中醫治療的論點,一般分為下列五型:
1、肝鬱氣滯型:症狀以上腹部疼痛脹悶為主。
由於肝鬱氣滯,肝氣犯胃, 胃失和降所致。
治療當以疏肝和胃;理氣止痛為方向。
選用中藥方劑如逍遙散、 金鈴子散加減。
2、鬱熱型:症狀出現上腹部疼痛,併有燒灼感、嘈雜吞酸、口苦而乾。
肝鬱化熱,或飲食失調產生脾胃鬱熱。
治療當以養陰清肝;和胃泄熱為原則。
選用中藥方劑如一貫煎或左金丸加減。
3、脾胃虛寒型:症狀其上腹部疼痛不甚劇烈,痛時喜按,熱食或熱敷會減少痛苦,飢餓時疼痛易發作,得食減輕,受涼或勞累時容易發作。
面色萎黃, 四肢欠溫,倦怠乏力,同時伴有經常性腹瀉。
因脾胃虛寒,陽氣虛寒。
治療當以溫中散寒;健脾和胃為方向。
選用黃耆建中湯加味。
4、血瘀型:症狀為固定部位的嚴重持久性上腹部疼痛,劇烈疼痛可痛澈胸背, 肢冷汗出,或見反覆吐血、黑便。
因長期反覆發作,久病入絡所致。
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為治療方向。
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。
5、痰飲內停型:症狀病人上腹部疼痛以食後為甚,伴有胸腹脹悶,嘔吐宿食頻作,甚至腹中漉漉聲。
因脾胃陽氣不足,水穀不能轉輸,而停食不化或聚為痰飲。
治療當以溫中化飲;健脾利濕為主。
選用苓桂朮甘湯加減。

        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的消化道疾病,為減少其發作,平時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規律進食,避免過飽、過餓、過冷、過熱和禁酒、咖啡和茶、酸辣等刺激性食物,治療應避免藥物濫用,並學習疏解情緒壓力;發作期除飲食上注意外,並應規律服用藥物,生活要有秩序,不要熬夜,減少無謂的煩惱,心情保持愉快,以達最佳治療效果。

建立日期:2008-09-04